2025年厦门大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暑期学校活动简章

发布:2025年07月03日 09:43点击量:

探索微纳世界,引领智能制造

由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技术研究院承办的2025年厦门大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暑期学校将于2025年7月7-11日线上举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

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是两个高度专业化且快速发展的领域共同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效、智能、精密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期暑期学校将从事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打造零距离交流平台,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渠道


暑期学校亮点

技术前沿,掌握未来脉动本次暑期学校活动聚焦智能制造与微纳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课程涵盖增材制造过程的智能监测与质量控制、微通道反应器中的多物理场调控技术、数据驱动的半导体制造优化算法、工业人工智能与装备自主运维系统等内容,全方位呈现学科最前沿的技术图谱与研究脉络。

多元导师阵容,跨界思维碰撞:报告嘉宾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车株洲电机、中石化研究院、厦门金龙等高校与头部企业的知名教授、高级工程师及高层管理者,组成兼具科研深度与产业高度的强大阵容。他们将以自身研究与实践为切口,带来真实、鲜活、可借鉴的第一手经验分享,帮助学员理解科技如何真正“落地生根”。

深度互动机制,打破“听课式”边界:活动设置专题讲座+案例拆解+小组讨论等多元互动模块,聚焦热点问题与复杂场景,引导学员从“听”走向“想”与“问”,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协作式学习能力。部分课程还将设置“学员对话导师”环节,拓宽学术对话边界,鼓励提出原创问题。

汇聚多元背景,拓展专业人脉圈层: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优秀学员齐聚一堂,在学习与交流中建立起横跨地域与学科的“智造共同体”。活动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平台,更是职涯发展与合作机遇的孵化器,为学员搭建通往行业前沿的人脉通道。

理论+实务融合,连接学术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紧贴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制造业发展方向,突出基础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双向联动。通过剖析智能装备系统优化、轨道交通关键控制技术、材料协同设计等实际案例,帮助学员构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完整认知链条。


报告列表




往届活动精彩回顾

2019-2024年,我院共成功举办了届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暑期学校活动,连续每年近300名师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参与。活动丰富多彩,学员们兴致勃勃,受益匪浅。例如,2019年,暑期学校安排精彩报告外,组织参观机电工程专业实验室,并前往厦门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金龙客车、奥佳华)调研,反响热烈。暑期学校自开办以来,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厦语蝉鸣时,海内千里贤才汇聚,共研微纳材料之奥秘,共享智慧制造之玄妙。

1 暑期学校讲座现场


2 暑期学校部分授课截图


暑期学校信息

招生对象: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青年研究人员等

收费情况:免费

活动时间:2025年7月7日-7月11

活动形式:线上讲座,被录取的正式学员可以进入线上会议室听课并提问互动,各学员需自行准备相关终端设备,以便连线

报名方式:网络报名,有意参加活动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报名

学习结束后可获得暑期学校结业证书,欢迎大家踊跃报名,我们期待与您相聚云端。


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7月617:00


联系方式

联系人:蔡晓萌

联系电话:0592-2186896

联系邮箱:cxm2023@xmu.edu.cn


举办单位简介

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技术研究院具有深厚历史底蕴。1940年,国立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萨本栋先生创立机电工程学系,培养出何宜慈、葛文勋、艾兴、邵建寅、苏林翘、周詠棠、阙端麟、闵桂荣等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杰出英才。1948年,机电工程学系分为机械、电机两个系;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机械系、电机系并入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1983年,学校复办工科,创建科学仪器工程系。1998年,在葛文勋、邵建寅、何宜慈、苏林华等著名校友的倡议下,学校批复建立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和复办机电工程系。1999年,机电工程系、物理学系合并组建了厦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01年,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10年,该中心更名为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技术研究院。2015年,机电工程系参与组建航空航天学院并分离出仪器与电气系。2023年,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技术研究院和航空航天学院进行学科优化重组,聘任洪明辉院士担任研究院院长,原航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系、仪器与电气系、自动化系及工程技术中心的部分教师加入研究院。2024年6月,研究院组建了科学仪器研究所、微纳制造与传感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工程与产业化中心等“三所一中心”,以推进大团队汇聚,加强有组织科研,高质量建设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研究院通过引培并举,汇聚了一支精炼优质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86人(其中全职专任教师60人、双聘教师5人)、非全职教师11人、自聘人员40人。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新加坡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1人、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56人次入选省级各类人才计划、73人次入选市级各类人才计划、6人入选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研究院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智能仪器与装备交叉学科博士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机械)授权点。获批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12名;现有在读博士生122名、硕士生352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航空航天学院组建共同党委,遵循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成立本科生教学委员会,推动本科生教育工作。近年来获批建设国家级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等国家级教学平台。多位毕业生获得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福建省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积极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在“互联网+” “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得国际级金奖等多项奖项。研究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厦大学科与平台优势,通过多学科交叉、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向华为、海康威视、阿里云、英伟达半导体、福清核电、厦钨新能源等龙头企业输送了一批高质量人才。研究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重点开展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研发创新工作。与我校化学、物理、信息、材料、生物等进行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研究,布局光电工程与传感技术、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先进科学仪器、微纳系统技术五大研发方向。近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各类项目,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学校前列。参与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有福建省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市级平台;对外开放运行的“厦门大学微纳加工测试仪器共享平台”是福建省首家兼顾微电子、传感器、微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工测试技术的大型公共服务平台,年均服务企事业单位50余家。研究院团队近年来在高分辨率光刻制造技术、“光学微球”显微技术、近场静电纺丝技术、纳米电化学加工、复杂装备创新设计、新能源装备与技术、原创科学仪器、MEMS特种传感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形成了较大社会影响。新起点、新征程。未来,研究院将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构建基础制造到集成应用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厦大工科新方向,建设国际一流的特色研究院,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